古人无非借物寓理,借角蓍名,今人不识一气浑合躯壳之道,先后互赖之理,认脾为宗,其谬已甚。至若审音察理,五音细详。
[眉批]钦安论此一条,不在证名上论治,专在所因上谈法,是一段聪明文字,是此证聪明治法,学者能识此聪明之理法,便是良医。余观一部《内经》,轩岐君臣皆是借天验人,以人合天,吴人各道。
或偶感风寒,过于宣散。[眉批]知非氏曰:夫痢,险[1]症也,最多危候。
其方治少阳,实是治太阳也。子时发动,由下而中而上,阳根于阴,故由下而发土。
如麻黄附子细辛汤、附羌汤之类。但寒与火虽辩明,方可用此。
因洗冷水而闭者,盖以经血之流动,全在得温以行,得寒而凝,理势然也。方用附、桂之大辛大热为君,以补坎中之真阳。